筑地外围市场因新冠疫情的影响,经历了主市场迁移和限制等困难时期,但随着附近原有市场的大规模再开发,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是它的吸引力和魅力系列的第二部分。
***
“筑地曾经是一个商业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地方,”在东京中央区筑地外市场(Tsukiji Outer Market)的综合信息中心“筑地广场”(Plat Tsukiji)向游客宣传筑地地区及其商店的山崎义子(Yoshiko Yamazaki)说。
筑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早期(1603-1867)。它建于隅田河河口,是1657年明治大火后江户湾(现在的东京湾)填海工程的一部分。
据说,由于海面波涛汹涌,填海工程最初颇具挑战性。然而,传说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漂浮在海浪上的圣物,把它奉为神明。海浪随后平静下来,导致工作顺利完成。这就是筑地浪轭神社的起源。纳米yoke的字面意思是“保护海浪”。
由于该地区适合水运,是武士住宅和商人住宅的所在地,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货物的批发商排列在街道两旁,使整个地区繁荣起来。
在明治时代(1868-1912),这里建立了外国人定居点,专门为外国人开设了酒店,据说街道上充满了文明和启蒙的气息。
1923年9月的关东大地震引发了外部市场的建立。
地震发生后,日本桥鱼市被大火烧毁,并被迁至筑地地区,那里有一块海军省的土地。在那里,一个临时的公共市场开始运作。日本桥地区的小贩和刚开始做生意的人聚集在市场外面,形成了一个繁荣的购物区。
临时鱼市的批发店铺向食肆和零售商等商户出售海产品,而外市场的店铺则经营各种临时市场所没有的干货和熟食,甚至售卖炊具,生意兴隆。
1935年筑地市场(Tsukiji Market)取代临时市场开业时,街道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有许多商店排着队,包括杂货店和卖电子烟烧煎蛋卷和katsuobushi鲣鱼干的商店。
中央区副市长吉田Uzumi Yoshida参与了半个多世纪的社区发展,他说,“筑地鱼市和Nihombashi鱼市在筑地区的发展叙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太平洋战争期间,银座和京桥地区被空袭夷为平地,但被河流和商业街包围的外围市场却奇迹般地躲过了破坏。
“由于商店完好无损,战后街道的重建工作进展迅速,商品开始从全国各地涌入,”1948年成立的熟食店“Suga Shoten”的Suga Takashi Suga回忆说。
Suga在筑地出生和长大,退伍后,他和静冈县八津的一名鱼鱼饼摊贩一起开了一家鱼鱼酱店,把自己的一个角落租给了摊贩。
那是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日子里,任何能吃的东西都很容易卖出去。每当店里增加供应的食物种类,比如烧麦蒸猪肉饺子、肉丸子和炖鲣鱼块,顾客的数量也会增加。
清晨,商店一开门就忙得让人眼花缭乱,顾客接二连三地送来订单。然而,到了中午,当天的交易就结束了。
商店的上层是店主和他们的家人住的地方。商店前的小巷里挤满了玩menko的孩子。menko是一种儿童游戏,人们把厚厚的纸牌扔到地上,让对手的纸牌翻过来。
在那个时代,如果一个孩子淘气被发现,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大人也会训斥他或她。
筑地石狮祭是每年初夏举行的大型社区活动。
菅义伟会在节日上吹笛子,而他儿时的朋友们会敲太鼓,他们都带着一个便携式神龛,加深了他们的联系。菅义伟说:“当时整个小镇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筑地市场的海产品交易量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筑地品牌”甚至传播到海外。
虽然筑地市场于2018年10月迁至Koto区的丰洲,但外市场的许多商店仍留在筑地,外市场继续吸引着人群,特别是来日本的外国游客。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新的供应商从外面搬进来,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停业的商店的旧址上开店,一些问题变得明显起来,例如一些商店的遮阳伞悬在他们的场地上,阻碍了顾客的行走,或者顾客在街上散步时吃东西时乱扔垃圾。
考虑到这种情况,由外部市场商店组成的非营利组织于今年4月制定了外部市场经营者应遵循的指导方针。
为了不破坏外部市场及其小商店的美学,指导方针要求重新建造或改造建筑物,以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例如将建筑物的一楼用作商店。
为了促进“顾及环境的善意商业”,该指导方针还禁止在公共道路上放置广告牌、标志和商品展示。他们还制定了自愿规则,例如每天在商店门前扫地。
据报道,这些指导方针已经证明是有效的。例如,一家零售商移走了一个突出到公共道路上的冰箱。
该组织的主席北田吉嗣(Yoshitsugu Kitada)说,“筑地鱼市之所以能够继续经营下去,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吸引常客。因此,在未来的许多年里,继承和进一步发展‘筑地,一个美食小镇’的文化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