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欧各地发现的带有切割、断裂和人类咀嚼痕迹的人骨遗骸表明,生活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一些人类群体不是出于需要而吃他们的尸体,而是作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在现代,大多数人会埋葬或火化他们的死者,但我们的一些祖先做的事情有点不同。
高夫洞穴是英格兰东南部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个洞穴坐落在切达尔峡谷(Cheddar Gorge),最著名的可能是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类头骨,这些头骨被认为是杯子和骨头,被其他人咬过。
但是,生活在高夫洞穴里的人是一个可怕的异类,还是他们实际上是北欧更广泛的同类相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一篇新的论文表明,他们并不孤单。来自北欧和西欧的同一时期的人类遗骸,被认为是同一文化,被称为抹大拉纪,也显示出他们被同类相食的证据。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吃死人是一种共同的行为。
西尔维娅·贝洛(Silvia Bello)博士是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人类行为进化专家,参与了发表在《第四纪科学评论》上的这项最新研究。
“这些人不是埋葬他们的尸体,而是吃他们的尸体,”西尔维娅解释说。“我们对证据的解释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欧洲西北部地区多次发生过同类相食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抹大拉人群体中广泛的丧葬行为的一部分。”
“这本身就很有趣,因为这是将同类相食作为葬礼习俗的最古老证据。”
这种同类相食的行为在欧洲西北部的马格达莱尼人中似乎相当普遍,但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人们开始转向埋葬死者,这种行为在欧洲中南部普遍存在,并归因于另一种独特的文化,即墓葬文化。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埋葬文化最终相对普遍是马格达莱尼人采用原始埋葬作为葬礼行为的结果,还是他们的人口被取代的结果。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23000到14000年前,西欧有两种主要的文化,主要以石器和骨制工具为特征。
Epigravettian文化主要生活在南欧和东欧,他们将死者与坟墓用品一起埋葬,以现代标准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更常见。然而,来自欧洲西北部的马格达莱尼文化却有不同的做法。他们处理死者的尸体,从尸体上取下肉,吃掉它,在某些情况下,修改剩下的骨头来创造新的物体。
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种同类相食的行为是否出于需要,可能是在食物匮乏或冬季漫长的时候,人们做出了反应这是一种生存模式,还是一种文化行为。
来自高夫洞穴的证据已经表明,在那里吃尸体是一种更仪式性的形式。这是因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负责的人狩猎和吃很多其他动物,如鹿和马,而精心准备的一些人类遗骸,如头骨杯和雕刻的骨头,表明一些人被认为是同类相食。
威廉·马什博士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名研究员,他一直在研究高夫洞穴中发现的人类遗骸,以获得博士学位。
威廉解释说:“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夫洞穴的背景,我回顾了所有被认为是马格达莱尼时期和埃格拉韦特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考古遗址。”他在欧洲各地找到了这一时期的59处人类遗骸遗址,其中13处显示了同类相食的证据,10处显示了埋葬的证据,还有2处显示了埋葬和同类相食的证据。他意识到,吃死人的做法是相当局部的,在西欧和中欧,甚至英国都有发现
威廉说:“事实上,我们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个相当局部的地区,食人行为经常在多个场合发生,而且只发生在马格达莱纳文化的个体身上,这意味着我们相信这种行为在马格达莱纳文化中广泛存在,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葬礼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吃死人在实践中可以被看作是不同的,但也许没有意义,火化,埋葬或木乃伊化。
在此基础上,威廉和西尔维娅能够查看是否对这些地点的人类遗骸进行了基因分析。这将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到谁在实践哪种葬礼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遗传证据似乎表明,这两个群体的丧葬行为不同,在基因上是不同的。所有发现同类相食证据的地点都表明,这些人属于一个被称为“GoyetQ2”的基因群体,而所有更普通的墓葬都属于“Villabruna”基因群体。
虽然这两个群体同时生活在欧洲,但具有GoyetQ2血统的个体与法国-西班牙边境地区有关,而具有Villabruna血统的个体则居住在意大利-巴尔干地区。这意味着,当吃死人的习俗结束,更传统的埋葬方式在欧洲西北部变得普遍时,并不是通过思想的传播,而是埃庇格拉韦人取代了抹大拉人。
“在这个时候,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你实际上看到了遗传祖先和丧葬行为的转变,”威廉解释说。“马格达莱尼人相关的祖先和丧葬行为被埃庇格拉韦特人相关的祖先和丧葬行为所取代,这表明随着埃庇格拉韦特人群体迁移到欧洲西北部,人口发生了更替。”
“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例子,不如说是丧葬行为的变化是流行病传播的一个例子,本质上,一个人口进入并取代了另一个人口。”
有趣的是,这反映了研究人员认为农业是在大约6000年后到达英国的。
关于这些古人类的丧葬习俗仍然存在疑问。例如,威廉和他的同事们现在正试图弄清楚这些同类相食的人类是否彼此有亲缘关系,还是它们吃的是自己直接群体之外的人。
这个故事由自然历史博物馆转载。点击这里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