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文文衫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

在巴基斯坦,防汛房屋为抵御气候变化带来了希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2 01:20:58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97    评论:0
导读

    普雷姆库马尔(Prem Kumar)是无数巴基斯坦人中的一员,他们的家园被前所未有的洪水冲走,去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地区留

  

  普雷姆库马尔(Prem Kumar)是无数巴基斯坦人中的一员,他们的家园被前所未有的洪水冲走,去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地区留下了死亡和破坏的痕迹。

  汹涌的洪水摧毁了他所在的拉姆纳加尔村的房屋和农田,迫使数百人逃离,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度过了数周。拉姆纳加尔村位于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坦多阿拉哈郊区。

  但就在几公里之外,波莫村的人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这场灾难的影响,这场灾难夺去了1700多人的生命,给巴基斯坦本已摇摇摇摇的经济造成了估计320亿美元的损失。

  Pomo位于该国商业首都卡拉奇约200公里(124英里)处,在2018年被选中建设70个试点定居点,这是一个开创性的项目,旨在在信德省下游建造100万间防洪竹屋,信德省用于指定位于强大的印度河南岸的地区。

  这个旗舰项目是Yasmeen Lari的创意,她是该国第一位获得认证的女建筑师。

  到目前为止,在2022年的洪水之后,已经建造了近4000座抗雨和抗洪水的竹屋,主要在米尔布尔卡斯、坦多阿拉哈尔和马蒂亚里地区。

  这些高架房屋是安全的,不受湍急的水的影响,而它们的竹制结构——深深扎入地下——帮助它们承受风和水的力量。

  “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建造一百万所房子可不像在公园里散步那么简单。”82岁的拉里告诉阿纳多卢。

  “我们的想法不仅是为家庭提供零碳住房,而且让他们自力更生。”

  这些受益者还在学习种植蔬菜和树木、养鸡和在水箱里养鱼,以维持生计。

  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些农村社区抵御气候变化的破坏,还同时实施了各种"防洪措施",包括用森林、竹林、含水层井和多孔路面设置屏障。

  受2005年巴控克什米尔大地震和2010年和2011年大洪水的影响,拉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无碳、无废物”的巴基斯坦。

  自2005年以来,她的巴基斯坦传统基金会已经用无碳材料建造了数千座房屋。

  尽管巴基斯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到全球的1%,但它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大的10个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个国家经常发生由降雨引发的洪水和热浪,这些洪水和热浪更强、更热、更不可预测。

  基金会已经在库马尔的村子里建造了200多座防洪房,对于饱受暴雨和洪水折磨的居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库马尔在当地一家加油站工作,他告诉阿纳多卢电视台:“每两三年重建房屋已经成为这里的新常态,这不仅造成了生命和经济损失,还迫使我们(暂时)迁移。”

  “重建吞噬了我们所有的积蓄,除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我们必须贷款。但是,感谢上帝,现在情况不会是这样了。我们将不必迁移并住在避难所。”

  一个单独的防洪房——一个单间的高架单元——花费42800巴基斯坦卢比(大约140美元)。费用由基金会和有能力以不同方式支付的家庭承担。

  这些竹屋是一居室泥屋的改良版,在信德省和毗邻的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广阔景观中,当地称为“chaunra”。

  “我们不从市场上买任何东西。我们只是使用当地可用的材料,如石灰、粘土、竹子和茅草,”监督该项目的纳希姆·侯赛因·沙阿告诉阿纳多卢。

  “这是一家合资企业。我们承担竹子、茅草和石灰的成本,而家里的人是劳动者,得到的是粘土。”

  这笔费用还包括一个供村里8户家庭使用的手水泵,一个供12户家庭使用的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及一个供两户家庭使用的厕所。

  该基金会最近推出了另一种不需要外部投资的模式,让每个家庭在6个月内实现自力更生。

  在这个被称为“零捐赠模式”的项目中,基金会对选定的社区成员进行各种步骤的培训,以实现自力更生。

  这些培训师被称为“赤脚企业家”,他们出去给受灾社区授课,每个家庭收取40卢比的小额费用,每月收入约为5万卢比(160美元)。

  Lari说,他们基本上教会当地社区如何利用“未开发的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废物和碎片”。

  她补充说,他们还强调“社会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努力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据该基金会称,从4月到8月,至少有17.3万个家庭受益于这一模式:12万个家庭获得了粮食保障,1.5万个家庭建造了自己的厕所,1万个家庭建造了自己的单间住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中东观察》的编辑政策。

 
(文/admin)
打赏
免责声明
•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均标明出处,如果您不希望我们展现您的文章,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0相关评论
 

(c)2023-2023 www.whs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600794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