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轮辋很有爆发力。
一些汽车公司显然在走下坡路,但今天他们突然又恢复了生机。一些“大型汽车公司”不久前还活得很好,但今天突然消失了。
前者说的是高河。在一系列坏消息之后,今天又有消息称,长安的朱华荣和高河的丁磊已经在线下混了一波收购。如果它能成功,高河可能暂时无法发送它。
后者谈论的是苹果。
据彭博社报道,经过十年的努力,代号为“泰坦”的苹果内部汽车项目于今天解散。
最初在汽车部门工作的员工被转移到人工智能部门,从事现在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米车的雷军、Ideal的李翔等几位国内车企老板也纷纷发表了看法。
最有趣的是马斯克。在特斯拉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询问过苹果的收购意向。
现在苹果不再生产汽车了,马斯克的回应相当抽象……
从逻辑上讲,作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科技公司,国资必须既有资金,又有技术。对于华为和小米这样的公司来说,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应该不会太难。
但从各方的报告来看,苹果公司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弄清楚汽车,但最终它真的没有成功……
大约在2014年底,苹果内部建立了这个名为“Titan”的汽车项目。
虽然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形状,但当这个项目最初成立时,它很可能只是一个探索性的小工具。毕竟:
苹果经常研究技术和潜在的产品,甚至为一些永远不会出售的东西制作多个原型。布隆伯格
因此,关于国资将制造什么样的汽车,有许多令人发指的猜测。有人说它会是一辆超级跑车,有人说它会是一辆轿车,甚至有人说它会是一辆小型货车。
但到了2016年,或许是因为当时谷歌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成就有些突出,已经做好了开放道路测试的准备;也可能是因为在2019年推出这款车太晚了,这是之前设定的目标。
那一年,果子突然开始认真对待“泰坦”项目。
不仅这个项目有了新的领导者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而且特斯拉当时也被视为构建底层自动驾驶平台的竞争对手。
也就是说,重心从整车生产转移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开发上。
为此,国资在当年裁掉了“泰坦”项目的数十名员工,其中不乏与底盘和悬架相关的硬件工程师,只留下了大量研究和测试自动驾驶算法的软件工程师。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果子的行为与今天的自动驾驶公司基本相同。
2016年,滴滴向我们公司投资了10亿美元。当时,滴滴也在研究无人驾驶。有了更多的资金,我们可以更好地与智能驾驶技术和实际道路运行数据相结合。
从2017年到2018年,国资还将测试车辆的数量增加到55辆,以运行自己的数据。
虽然绝对数量并不大,但只要看看一辆车里有多少个激光雷达就知道了。一胜十。
库克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也很少说,“苹果正在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他甚至称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项目之母”。
但要我说,国子的纠结就体现在这里。
显然,每一个举动都很像一家开发智能驾驶软件技术的公司,但仍然有很多消息断断续续地说,国子还是想造一辆自己的车。
例如,2017年就有消息称,苹果与宁德时代接触,计划共同开发水果车动力电池。
2018年,硬件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加入苹果,他曾在特斯拉工作了五年,负责特斯拉Model 3。一年后,特斯拉前动力总成副总裁迈克尔·施韦库赫(Michael Schwekuch)也被苹果挖走。
Doug领域
它是电池,是硬件,也是动力。从它的外观来看,你似乎想要建造自己的汽车!
所以在2019年,在当时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国车的目标变成了“在2024年生产出一款电池技术取得突破的乘用车”,而且还将使用苹果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
至于他们为什么回来做汽车,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软件已经被拉长了。
衡量自动驾驶效果好坏的一个指标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汽车能行驶多远。当时,几家主流的自动驾驶公司,如Waymo和Cruise,分别需要每11000英里和5200英里进行一次干预。
至于水果,它有1.1英里。一年后,它增加到118英里。
要么少了几万英里,要么少了1.1英里。
所以我猜果子看到这个结果后对“泰坦”说:不如我们回头看看造车吧?
然而,没过多久,“泰坦”计划的领导层又换了。原负责人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退休了,新负责人成为了苹果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主管约翰·詹南德里亚(John Giannandrea)。
它显然是一家软件公司。
领导层一换,泰坦的工作重点就又换了。几乎没有关于制造自己汽车的消息。相反,他们开始联系一些传统的汽车公司,讨论“帮助汽车公司制造好车”。
这也有点像智能汽车模式……
例如,2021年有报道称,苹果和起亚现代已同意生产汽车,由此产生的汽车可能由苹果设计,由起亚现代生产。
到2022年,他们甚至承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他们最初设想的没有方向盘和踏板、能够完全自动驾驶(L5级自动驾驶)的汽车是不现实的。
即使未来要造车,也只会造一辆既能自动驾驶又能手动驾驶(L4级自动驾驶)的车,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能上市。
到2023年,苹果开始疯狂地增加其测试车辆的实际道路测试里程,从2022年的12.5万英里直接增加到23年的45万英里。
但与Waymo的370万英里和Cruise的260万英里相比,这个测试里程还是太少了。
今年1月,原本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L4车被苹果推迟到2028年,自动驾驶能力也从L4改为L2+,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锐的水平。
每个人都花了四年时间才达到现在的水平,所以这有点像追晚场节目,对吧?
接下来是今天的新闻。“泰坦”项目正式取消,人员完全转移到AI部门,专注于生成式AI技术。
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是2020年教练变动的主角:约翰·詹南德里亚。
至于国资的造车项目最终失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国子对如何造车、造什么样的车有点纠结。我也想做一个整车,我也想做一个技术供应商。
这个野心其实挺大的,但据报道,国资在“泰坦”项目上的投资,近十年只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平均每年只投入几亿美元,根本不够收支平衡。
毕竟,这是苹果第一次制造汽车。从盘子的大小,供应链的规模,以及需要持续投入的资金来看,相对于苹果擅长的移动设备,难度肯定只会增加。
然后是制造汽车的问题,这对苹果来说实际上并不是很有利可图。
在2019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苹果股东资本投资顾问公司(Apple Shareholder Capital Investment Advisors)首席经济学家哈尔·埃丁斯(Hal Eddings)表示,苹果的利润率历来高于大多数汽车制造商。
坦率地说,你能从制造汽车中赚到的钱太少了。你还不如靠卖iphone赚钱。没有必要做这件事。
然而,尽管很多人都在说“泰坦”项目被搁置了,但苹果制造汽车的想法已经完全冷却下来了。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苹果未来不会涉足汽车业务。
在今天的汽车发展趋势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人工智能上付出努力。
对于苹果来说,在通过AI关卡后,再回来刷车副本,也许会比现在进行正面突破更容易?
正如李翔在微博上所说,造车只是上半场,AI才是决赛。
目前,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各大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在产品中集成大机型,但苹果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每个人都应该知道Siri正在发生什么。
我猜当OpenAI拿出GPT的时候,Cook也是相当焦虑的。
而且自己在数字领域的优势也越来越小:iPhone的创新越来越少,Vision Pro也没有iPhone发布时的影响力,更谈不上安排AI Pin这样的可穿戴设备。
你说苹果目前仍在努力制造汽车。这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吗?
而现在对苹果来说,即使它成功造出了一辆汽车,清仓奖励也不过是市值翻倍而已。如果它赢得了人工智能之战,奖励将是所有的服务、应用程序、交易等,包括汽车。上面的入口。
退一步说,苹果不是还有一块新一代CarPlay的蛋糕吗?
因此,这一波苹果似乎更像是一波顶级运营。与其专注于造车,不如去AI打大龙团。
因此,早在去年,就有报道称苹果每天在AI上花费数百万美元。现在,在取消汽车制造项目后,它正在从汽车方面挖人,为AI团队提供输血。
此外,与人们常说的“苹果在人工智能竞赛中落后”相反,苹果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和资金并不少于其他主要制造商。
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是投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最多的主要科技公司。
而且苹果得到的回报也不差,尤其是近年来,苹果的新产品越来越多地包含了人工智能功能。
例如,iPhone 15上使用的“个人语音”功能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声音创造出逼真的合成语音,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另一个例子是跌倒预测,它使用人工智能和多传感器数据分析来预测用户在一年内跌倒的风险。
更不用说最新的Vision Pro上的一堆人工智能了,比如人脸、物体、动作识别和场景理解。
因此,虽然苹果之前并没有在AI上追求正确的方向,但很可能长期以来一直在暗中关注这一领域。直到今天的爆料才引起大家的反应。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遗憾的是,苹果放弃了悄无声息地制造汽车。
在汽车行业如此剧烈的变化中,没有苹果这样的主要参与者,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苹果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制造更多噪音,我们也会很高兴看到它。
毕竟,在差评君看来,苹果之所以成为当今的科技领导者,是因为它的智能设备两次定义了人类:个人电脑和手机。
下一代智能设备会是什么?
目前还没有人知道,但只有抓住人工智能核心的制造商才有能力决定未来。
苹果绝对不愿意成为被定义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