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舒适的香味蜡烛到一个新的毛茸茸的枕头,我们有很多方法把房子变成一个家。
但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布置它:家是一种感觉——现在,新的研究表明,家真的是心之所在。
在一项对2000名房主进行的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的地方远不止是他们挂帽子的地方。事实上,65%的人表示对它有一种“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
对于56%的人来说,他们居住的地方代表着“不可替代的”记忆,他们在那里与伴侣享受快乐时光(37%),或者看着孩子长大(36%)。
这项由The Good Care Group委托进行的研究发现,参与者对自己的家有如此强烈的依恋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让它“恰到好处”,无论是装修(44%)、在墙上挂亲人的照片(45%)还是创造一个放松的花园空间(35%)。
在其他地方,73%的人说他们的家是他们感觉最“安全”的地方,46%的人认为家是他们的“避难所”。
事实证明,我们的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5%的人表示,他们的家给了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23%的人表示,家给了他们一个追求爱好的地方。
然而,房屋所有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切实实现的——在天价房价和巨额存款的背景下,这对许多年轻一代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虽然租房者确实倾向于更加游牧,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房子没有归属感:2022年,Wayhome的研究发现,在私人租房者中,如果情况允许,45%的人会从房东那里买房。
那么,我们对实体房屋的这种“牢不可破的纽带”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房屋所有权是如何影响这一点的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房屋所有权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BACP注册心理治疗师苏茜·马斯特森告诉Metro.co.uk:“与租房不同——尽管我们可能要抵押贷款——拥有自己的房子是永久的。”
她继续说道:“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房子是自我的隐喻。太多的梦想工作都是关于前门,爬无尽的楼梯,被锁或困在一个房间里。
“因此,拥有自己的房子的重要性可以比作拥有自己,以及对自己身份的确定。”
在其他地方,心理治疗师梅丽莎·阿莫斯(Melissa Amos)指出,拥有自己的家“满足了我们人类的基本需求”。
她解释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生理需求放在最基础的位置,如果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决定主要是出于恐惧或生存。”
“随着我们的发展,我们可以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比如爱情、友谊、尊重,甚至自我实现。”
’表达也是我们在世界上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感到可以安全地表达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会变得有创造力,我们就会开始流动。
“拥有自己的家意味着我们可以让周围的事物带给我们快乐。从墙壁的颜色、地毯的感觉到家具的摆放,我们的家成为了我们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