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k-throwing暴民。大规模逮捕。焚烧会堂。破碎的玻璃。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之间,这场现在被称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的大屠杀摧毁了7500多家犹太企业和1000座犹太教堂,摧毁了德国及其领土上的犹太人面对纳粹统治和日益高涨的反犹太主义浪潮所感受到的任何安全感。
今天,水晶之夜被视为最终成为大屠杀的第一幕。但是,世界是否看到了1938年的不祥之兆?
如果你在大屠杀发生后的几天和几周内读过美国报纸,你可能会这么想。当大屠杀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报纸上充斥着对暴力的描述,然后是从恐惧到愤怒的反应。《芝加哥每日论坛报》(Chicago Daily Tribune)的一个典型标题是:“暴徒破坏了柏林的犹太人商店。”《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报道称,“纳粹暴徒在狂野狂欢中暴动”。
1 / 10: 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由Landauin der Pfalz,档案馆和博物馆提供
立即,评论员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公开反对暴力——通常是呼吁共同的人性。《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写道:“德国以外那些仍然重视宽容、理解和人性的人,不能再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保持沉默,就像他们在面对任何其他野蛮行为时一样。”“不表达自己就是否认他们作为文明人最深层的本能。”
《纽约时报》对此表示赞同。该报纸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大屠杀造成了“没有人能不为自己种族的退化感到羞耻的场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宗教领袖公开反对不宽容。他们呼吁人们关注引发袭击的反犹太主义,并呼吁他们的会众祈祷并支持德国和美国的犹太人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谴责暴力事件,或者将其归咎于反犹太主义。《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对德国人如此渴望参与掠夺的原因提出了一个理论:经济不安全。“我们认为…“希特勒再也无法控制他的人民,”该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在曾经超级有序、超级警察的德国,他正在失去对天生小偷的控制。”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迫支付的赔款下饥肠辘辘,痛苦不堪,所以“让我们不要失控。”
另一些人则把经济不安全理论推进了一步,坚持认为德国政府煽动了暴力,因为它需要利用德国犹太人的财产和事后对他们征收的罚款来充实自己的金库。《纽约时报》写道:“在头脑急躁的报复借口下,……政府冷血地努力增加资金。”
查尔斯·考夫林神父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天主教牧师,他每周的广播听众达到数千万人,他将暴力归咎于犹太人自己。他对听众说,因为犹太人在使德国摆脱共产主义方面做得不够,他们迫使德国人对他们进行报复。
美国公民对水晶之夜反应迅速。然而,他们的政府反应要慢得多。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与希特勒隔海相望、没有德国入侵的真正威胁的情况下,含糊其词地谴责了大屠杀。在11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被问及对暴力事件有什么要说的。“不,我想没有,”他回答。“你最好通过国务院来处理这件事。”
总统花了四天的时间才采取行动,批评也越来越多。11月15日,他宣布撤回美国驻德国大使。“我自己几乎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20世纪的文明中,”他说。但总统表示,没有计划支持想要离开德国的犹太人,也没有计划直接谴责希特勒的大屠杀。
罗斯福对水晶之夜的回应预示着未来的事情。尽管《水晶之夜》似乎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但最终激起的公众情绪很快就消退了。历史学家拉斐尔·梅多夫(Rafael Medoff)写道,最终,“谴责的言辞并不总是伴随着行动的呼吁。”而且,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是犹太团体也很少为欧洲同行争取公众的支持。
当代表全国最大的犹太组织的犹太总理事会(General Jewish Council)在大屠杀发生四天后,在水晶之夜公开发表讲话时,他们建议“犹太人不应该游行、公开示威或抗议”。尽管一些犹太团体向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改变美国的移民政策,接纳更多的犹太人,但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美国对水晶之夜做出了回应,但没有行动来支持言论。几年之内,纳粹就消灭了600万欧洲犹太人,而美国朝着大屠杀迈出令人震惊的第一步的机会早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