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ekNya的联合创始人Lee Swee Lin在一张木制工作台的另一边,把一些小得难以置信、看起来很精致的彩色珠子滑动过来,让人们仔细检查。这些碎片的尺寸不超过2毫米,有各种尺寸和色调;一些丰富而不透明,另一些则有光泽,有光的斑点。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是玻璃做的,”她指出。“有些人担心使用熨斗,但由于我们使用的所有珠子都是玻璃的,它们不会像塑料珠子那样融化。”
这些珠子既耐用又精致,是ManekNya工匠的核心作品,ManekNya是一个受土生华人串珠传统启发的手工刺绣品牌。在这里,刺绣工使用300到10000颗珠子,形成复杂的马赛克,缝在各种充满活力的鞋子、包、帽子和生活用品上。
这家公司由Swee Lin和她的妹妹Swee May于2022年创立,是出于尊重和保护他们家族作为马六甲土生华人的文化遗产的愿望。
ManekNya中的“Nya”,在巴巴语中是“母亲”的意思,是对他们敬爱的祖母和母亲以及从他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遗产和价值观的致敬。与此同时,“Manek”在土生华人的写作风格中指的是“珠子”。
“从本质上讲,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母亲的珠子’。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纪念,提醒我们自己,这一切都来自前几代人。”
文化的线程
一开始,这家公司主要专注于制作串珠鞋,因为传统的kasut头巾串珠拖鞋是Nyonya服饰的重要标志。
“但鞋子是非常技术性的,因为有不同的尺码、喜好和鞋弓。所以我们开始探索不同的产品,比如烙铁贴片、手提袋和帽子,”林swee分享道。
在坚持珠饰传统文化的同时,姐妹俩找到了将珠饰融入新鲜、现代设计和产品的方法。除了传统的花鸟图案外,ManekNya的系列还包括更多几何和抽象风格的图案,以及有趣的插图。
除了提供定制鞋服务和零售商品外,该公司还计划通过定期举办工作坊,教授这种工匠工艺的技术,来推广土生华人的珠饰艺术。
她透露:“许多加入的学生都倾向于文化遗产方面,一些土生华人本身对他们文化的工艺方面很好奇。”
编织新未来
拥有金融和社会创业背景的Swee Lin负责ManekNya的商业方面,而Swee May负责业务的创意方面和工匠培训。“现在我们有大约20名工匠持续生产这些产品,”Swee Lin说。
马内克尼亚的所有工匠都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包括难民和B40单身母亲。由于珠饰作品的精确和艰苦的性质,一双鞋需要一个熟练的工匠大约三天到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她说:“培训持续八周,一般人要经过大约200个小时的培训才能达到那种技能水平。”
一些学生表现出色,甚至被要求亲自担任培训师。
“看到来自自己社区的人成为教练,并继续教别人,这是一件积极而鼓舞人心的事情。”
在详细阐述未来的计划时,她分享说,ManekNya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市场,以更大规模的艺术作品展示Nyonya的精致细节。
她说:“当我开始时,我的目标是教育和改变娘雅串珠和刺绣的景观和观念。”
通过创造性的改编来保留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保持最高的工艺标准,这些串珠作品可以跨越时间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他们很强壮,”Swee Lin评论道。“如果绣珠技术好,一双鞋可以代代相传,成为传家宝。”
本文首次发表于Star Biz7周刊。
×